- 1
2022-04-20阅读(25)
2022-04-20阅读(25)
2022-04-20阅读(31)
2022-04-20阅读(46)
2022-04-20阅读(17)
2022-04-21阅读(67)
2022-04-20阅读(63)
2022-04-24阅读(61)
2022-04-22阅读(60)
2022-04-20阅读(59)
此外,当时被儒家推崇的主要经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也是官学(国家创办的学校,区别于私人创办的私学)的主要教材,加之私学也有向官学看齐之势,故经学的影响力也日益壮大。
二、“晋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枭雄四起的动荡时代,各地大王都试图笼络文人士大夫为自己效力,前去投靠的文人士大夫却又大多被杀。为了避免被荼毒,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选择了不理君王事,只谈庄子和玄学,作为在深渊里仰望星空的精神追求。
所以当时的名士,如嵇康、阮籍、刘伶、何晏、山涛等人,面对这王那官伸出的橄榄枝,装疯卖傻者有之,故弄玄虚者有之,写书著说者有之,隐居山林者有之,总之就是不愿与王侯将相打交道,却又试图给自己的人生找乐子,表现出一种病态心理。
比如阮籍,他的母亲死了,有客人前来吊唁,他却开心地高歌一曲,让客人觉得他疯了。再比如刘伶,整天赤裸着身体在院子里晒太阳,有人说他不成体统,他却不知羞耻地反驳:“偌大的天地是我的房子,而我家的庭院就像是我的衣裤,请问,你们为什么要钻到我的裤裆里面来?”来者无不羞愧气愤而去!
三、“唐乌龟”在传说中,乌龟与蛇都代表繁衍生殖的意思,把唐朝说成“唐乌龟”,是说唐朝的宫廷里面男女关系混乱的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帝王还不明不白地被戴了绿帽子。
举例来说,如唐高祖李渊之所以在晋阳起兵,是因为他糊里糊涂地“玷污”了隋炀帝的两个妃子;而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曾占了亲四弟李元吉遗孀的便宜;武才人背着唐太宗李世民向后来成为唐高宗的李治献殷勤,才有了历史上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杨玉环大家都知道,而她原本是唐玄宗李隆基儿子李瑁的妻子,却被唐玄宗明目张胆地霸占了……
四、“宋鼻涕”公元960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至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遭受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康后在南京继位,建立南宋,到1276年经历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三百多年的存活史,宋代王朝更换了十八个皇帝,却两次遭遇外来势力的倾覆和打击,且被人打得“涕泗横流”,毫无招架还手之力,更让国力积弱积贫,百姓民不聊生。
在这里以北宋灭亡之年出生的陆游为例,他在南宋时期常年漂泊南方,心怀报国之志,无数次梦想奔赴沙场为国杀敌,渴望着“王师北定中原”,却一直等到白发苍苍而死,也未能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五、“清邋遢”说“清邋遢”,主要是因为清代被满族人统治以来,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汉族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也不如汉族人这么注重。
还有就是,清王朝后期,由于朝廷内部卖官鬻爵、腐败朽化,对于世界其它各国也是采取封锁的状态,更不愿意“睁眼看世界”。以至于国门被外国的舰船利炮洞开,清政府却又与外国列强勾结起来,不惜丧权辱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把一个国家搞得四分五裂,破败不堪,更是让百姓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直到清王朝最终灭亡。
六、写在最后从上面的解析可以看出,这句话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汉、晋、唐、宋、清五个朝代所具有的个别特征,但是有的是从统治思想分析,有的是从帝王私生活分析,有的是从朝廷面临的形势分析……切入角度并不相同。
概括起来说,就是这种说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朝代的把握和理解,但还是缺乏了一些客观性,全面性,不足以作为对某个朝代的单一定论。
我将分三部分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骚体文学的概念
其二,两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
其三,建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
只有明确了骚体文学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演变过程。所以我们首先从骚体文学的概念入手。
骚体文学的概念1,所谓骚体,郭建勋先生《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中曾有定义:骚即楚辞,骚体即楚辞体。
郭先生之所以如此定义,是因为“骚”指的就是屈原的《离骚》,而《离骚》被收录于屈原、宋玉等楚人的作品集《楚辞》当中,也是其中艺术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后来人们经常用“骚”来概括《楚辞》,形成了文学史上这个公认的定义。
2,骚体即楚辞体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很明确、清晰,但实际上还不够完整。它只是确定了一个演变过程而已,使得我们还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弄清楚什么是楚辞体,才能真正完整的理解什么是骚体。
根据现存的资料,我们一般认为“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太史公所言《楚辞》很明显指的是收录屈原和宋玉等楚国人的作品集。后来,这个名称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楚国人的作品。如《汉书·地理志》载:
楚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澳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枚乘、邹阳、严忌、淮南王刘安、严助、朱买臣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也被认定为楚辞。至此,楚辞这种地方性的歌谣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概念被确立和认可。
王逸在《楚辞章句·九辩序》也对这个逻辑关系进行了阐述,认同“楚辞”是屈原在继承楚国民谣的基础上创立,他的学生宋玉继续发扬,最后发展到被时代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楚辞体,是以屈原作品为范式的文体形式。骚体即楚辞体,推而论之,其内涵也就是以屈原作品为范式的一种文体。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屈原、宋玉及其模仿者==楚辞体==骚体。
3,既然骚体文学是以屈原的作品为范式,那么我们只有进一步对屈原的作品特征进行分析,才能明确骚体的本质属性。
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古往今来,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作品也多如星辰。《文心雕龙·章句》中第一次对楚辞的特征进行描述:又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总结了《楚辞》“寻兮字成句”的句型特点。
这个观点得到现代学者郭建勋先生的认可,他说:“兮字句是骚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分屈宋以后作品是否骚体的主要标志”。
虽然我们把兮字句作为判定是否骚体的标准异议不太明显,但从现有的资料也可以找到不同的看法。例如,在骚体文学两座高峰之一的宋代,晃补之编辑的《续楚辞》、《变离骚》以及朱熹写的《楚辞后语》收录了一些几乎完全没有包含兮字句的篇章,可见不同时代的人还是有着不一样的文学观点和主张。
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分而论之。
两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从“楚辞”概念的不断扩展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和宋玉是这个概念不断扩展的源头。然而,如果只有开创者没有继承和发扬的人,任何文体或者学说只能是一种个别的、昙花一现的偶然,不可能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绵绵不绝。
两汉紧承屈、宋源头,骚体文学创作激情迸发。出现了骚体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出现了第一本骚体文学集——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收录汉代作品七篇: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它们是汉代骚体文学作品的典范,对它们进行学习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特征:
1,创作内容大多跟屈原有关
这个时期的骚体文学作品主要以屈原的身世遭遇为题材,抒发对屈原“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情,赞扬追忆屈原“忠贞不悔”气节。
其后楚宋玉作《九辩》、《招魂》,汉贾谊作《惜誓》,淮南小山作《招隐士》,东方朔作《七谏》,严忌作《哀时命》,王褒作《九怀》,刘向作《九叹》,皆拟其文而哀平之死于忠——《郡斋读书志》
2,辞赋不分
我们现在把“辞”(即楚辞体)、骚体与“赋”(即汉代大赋)当然性的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但在当时,汉人大多以辞为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论及贾谊时也说“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离骚》、《吊屈》都是楚辞体作品,司马迁把它们都归之为赋。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其不得为诗云尔。意思是因为辞和赋一样,是诵读而不是歌唱。这样的分类是把词賦和诗歌区别开来,因为那时候的诗是可以咏唱的。
3,哀、怜、伤的情感特征
宋玉“阂惜其师”、“哀怜屈原”而写下《九辩》、《招魂》,淮南“悯伤”而作《招隐》——整体来看,汉代骚体作品无不表达着哀怜悲伤的情感,没有丝毫欢快喜悦。
这种忧愁感伤的基调在骚体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定调,我们或许可以对骚体文学的源头《离骚》进行解题来探究一二: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
屈原的人生经历决定了骚体从一开始便蕴含着悲剧色彩,其在表达形式上再配以百转千回的骚体句式,特别是句中反复出现的“兮”字,含有强烈的抒情咏叹意味,所以无论是内在还是表象,骚体文学的悲怨哀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4,严格遵守骚体句式
用“寻兮字成句”来定义骚体文学,这个标准肯定不是绝对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这一点在两汉的骚体文学当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当然,这种突出也是具有其必要性的。这个时期的骚体文学以其鲜明的文体特色刚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如若没有一丝不苟的模仿,骚体便会失去其文体特色而泯灭于众。
建安时期骚体文学的特征建安,汉献帝年号。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的时代,不可或缺,不能被遗忘。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文姬为代表的建安才子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造就了世人仰慕的“建安风骨”。
虽然骚体文学不是建安时期的主流创作方向,但还是有不少佳作流传于世。如王集《登楼赋》、蔡文姬《悲愤诗》、潘岳《秋兴赋》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建安时期骚体文学的一些特征。
1,骚体与诗体、赋体融合
之前说到汉代骚体文学严守句式,后期更是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步步走向极端。完全失去了屈原宋玉时摇曳多姿、百转千回的韵味,不再被人认可。
穷则思变,骚体文学也是如此。经过“建安风骨”的浸润,四六句式、五七言诗早己得心应手。于是,骚体与赋体、诗体的融合便水到渠成。这个时期创作了很多诗、骚、赋相杂的作品。如曹植《七启》、秘康《琴赋》、阮籍《大人先生传》、鲍照《芜城赋》等等。
2022-05-07阅读(14)
2022-05-15阅读(7)
2022-04-22阅读(19)
家庭是人们停靠休息的家园。在外边奔波累了,倦了或是老了,统统的要停泊在叫家的港湾里。老的、少的互相照顧,互相理解。这种乐趣就是天伦之乐。尤其是逢年过节,这种亲情是任何感情替代不了的。
2022-05-10阅读(20)
2022-05-11阅读(13)
2022-05-20阅读(1)
2022-05-20阅读(1)
2022-05-20阅读(1)
2022-05-20阅读(1)
2022-05-20阅读(1)
2022-05-20阅读(1)
2022-05-20阅读(1)
2022-05-20阅读(1)
2022-05-20阅读(2)
二、尾句6字的卜算子卜算子结尾一句有5个字的词体,也有6个字的词体。其中上半部分结尾一句5个字,下半部分结尾6个字一句的,有徐俯体:
胸中千种愁 ,挂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自得春, 草满莺啼处。
平平平仄平句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仄仄平平仄韵
不见淩波步 ,空想如簧语。 门外重重叠叠山, 遮不断、愁来路。
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平仄仄读平平仄韵
不过,李之仪的卜算子,与上面两个词体都不完全相符。
三、李之仪的卜算子属于哪一个词体除了苏轼体(上下部分都是5字句,上5下5)、徐俯体(上5下6),还有黄公度体(上6下5)、张先体和杜安世(上6下6),还有一种无名氏体(上5下7)
我们看看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明显可以看出,除了最后一句多了一个“定”字,这首词完全是苏轼体。
四、衬字这个“定“” ,在此处为衬字。词是歌唱之词, 可以看到个别唐宋词有衬字 。
《汉语大词典》对衬字的解释为:
“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于句末,不能做韵脚。字数不论,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多,杂剧更多。也称垫字。”
例如敦煌曲子词中,有很多用衬字的作品。如《望江南》: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似为衬字。
欧阳炯《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如为衬字。
2022-05-20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