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痕上阶绿“,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苔“,在植物学上称作苔藓植物门的一大类植物,不开花靠孢子繁殖。生活环境为一种半阴潮湿环境,喜生长在墙脚,林地或树木的近地干部等地方。刘禹锡这里的"苔痕”就是指苔藓。
《陋室铭》为刘禹锡被贬至和州当通判时所写。本文美则美岂,但借文章发牢骚的意味也很明显。
本文文体为种骈骊文,讲究对仗,而且还押韵。全文翻成白话如下:
山不在其高大,有了神仙就会扬名天下。水不在于其深,有了龙就会有了灵性。这里虽然是一个陋室,但会因我的品德而流芳。青苔绿上了台阶,芳草的绿色映入帘内。来往谈笑的都是饱学之士,并无平头百姓。闲时可弹未上漆的瑶琴,阅读高雅的经书。这里无纷乱的管弦丝竹,也无劳神的公文。想想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雄的草亭,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我是万方,您的阅读,点赞,评论和关注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请关注我,时刻提出批评。
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学习汉字有多难?:痕拼音
说个直观的数据吧:新中国在1949年建立时,四万万的国民中约有80%都是文盲人口。
如果没有汉语拼音,以及简化汉字,恐怕我们是没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大家都能识字念书的。
汉语拼音,其实就是所谓的汉字拉丁化。
很早就有人指出,汉字拉丁化有助于在短期内提高人民的识字率,甚至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我国的汉语拼音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提出来的。1950年代,毛主席甚至还说过:“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最终,在1958年我国确立了汉语拼音的改革方案,并提出了26个拼音字母。
可能有些人疑问了:古代是怎么学习汉字读音呢?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大家学汉字,靠的其实是“反切”。什么是“反切”呢?这是古代的汉字注音法:
取两个常用字,前一个字为双声之声母,后一个字为叠韵之韵母和声调。
举个例子吧:
譬如“唐”这个字,在《康熙字典》的注音是“徒郎切”。如果你想学这个字,就必须知道“徒”、“郎”的发音各是什么,然后再取“徒”的声母t,和“郎”的韵母和声调ang4,最终就是这个字的读音。
由此可见,按照“反切”这种注音方式,古代的汉字是没办法自学的。如果不能自学,你就必须去书院让教书先生带你学习,但这是要花钱的。
因此,古代的识字率如此低下,不是没有原因的。
评论(0)
发表评论: